-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讀后感4500字
admin 3年前(2019-05-28 10:15:37) 讀后感 ℃ -
育兒過程中,你是否曾為如下問題苦惱過:孩子厭食、嘔吐、咬人、尿褲子、極度害羞……對于這些只有軀體癥狀卻沒有生理病因的問題,來自英國國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詢師布拉夫曼博士告訴你:只需要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的沖突!通過許多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可能會通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如果父母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焦慮,那么一切都會好起來。布拉夫曼博士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當父母終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著他們的孩子,并且努力改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孩子的癥狀基本都會消失。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讀后感 第(1)篇孩子有問題,別急著去“解決”,看清本質才是關鍵
記不清什么時候開始,孩子怕起了吸塵器。我一拿出吸塵器,他就躲在角落哭。我一直以為他把吸塵器當怪獸了,總笑著跟他說不怕不怕,吸塵器很響但不咬人,情況卻沒有好轉。后來吸地便盡量趁孩子不在家或睡后進行。問題貌似解決了。
他會說話后,有次看見我用吸塵器又躲起來,我停下手上的活兒,認真問他:“寶寶,你到底為什么怕吸塵器呀?”他詞不達意地說了一堆,我把他的話拼湊起來,想了半天又確認半天,終于明白了。
我們曾經用吸塵器吸過飛進廁所的一群小飛蟲,后來爸爸告訴他,吸塵器里有蟲蟲,讓他別動吸塵器。
另一方面,從小我就注意讓他少吃糖,好好刷牙,告訴他的理由是,如果牙齒上有糖,蟲蟲就會跑進嘴里。
沒想到小家伙都記住了,還把兩者聯系在了一起!所以我一開動吸塵器,他就覺得里面的蟲蟲要出來找他了。雖然此蟲非彼蟲。
因為我們的隨口一說,孩子竟然害怕了這么久。真心疼,小小的他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恐懼,只能哭泣和躲避。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越來越意識到,孩子就是這樣,他們身體上的癥狀是內在情感困擾的外在表現。如果他們無法克服自己內在的焦慮,就會通過外部癥狀來尋求幫助。就看家長能不能“看見”了。
那么如何學習去“看見”呢?《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沖突》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育兒書,而是英國醫學博士布拉夫曼的問診手記。他5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在這本書中,他記錄了24個孩子心理咨詢的過程。
本書的案例是一些孩子常見的“癥狀”:咬人、便秘、尿床,然而這些孩子的癥狀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導致了孩子身體和生理上長時間的痛苦。
布拉夫曼博士向我們展示了他是如何幫助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讓孩子被真正“看見”,解放他們的心靈。
一、消除孩子的焦慮,兩點很關鍵
1、讓孩子明白自己無意識焦慮的原因。
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和身體現象有著自己的理解,但這些理解往往與成人理解的不同。
比如書中三歲的克勞德,他可以不用尿不濕了,卻不肯用便盆。在作者的引導下,大家驚訝地發現,原來克勞德一直有“生殖器焦慮”。必須穿著尿不濕尿尿,是為了不像媽媽和姐姐一樣“失去小雞雞”。
孩子的很多想法會讓家長覺得很幼稚,然而正是這些幼稚的想法左右著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不忽視這些幼稚的想法,引導孩子看見自己的困惑,并解開他們的困惑,孩子身體上的癥狀也會隨之消失。
2、父母要明白如何根據癥狀去解讀孩子的無意識焦慮,并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
孩子和父母是一個整體,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而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用身體問題來要挾父母。比如孩子害怕時會哭會要抱,不肯走路可能是害怕陌生的環境。
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問題,還要探尋孩子想用這些問題在親子關系中達到什么目的。
作者提到:當孩子面臨難以承受的焦慮時,他們不只是想著解決問題,還希望父母能夠理解他們正在經歷什么。當父母改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孩子的癥狀基本會消失。
二、父母的不理解,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心情。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里的案例描述都是從家長對孩子問題的解讀開始的,然而看到結局,孩子的問題往往不是家長認為的原因所導致的。
比如三歲半便秘的杰里米,他母親一直以為他便秘是因為親人的過世,然而面談過程中作者發現杰里米只是不知道肚子里有什么,擔心拉出的是搞破壞的怪獸,所以拒絕排便。他母親的錯誤解讀加重了孩子的便秘:因為杰里米不愿意排便,所以媽媽采取各種措施解決問題,然而媽媽的這些表現進一步鞏固了杰里米的幻想,導致他的便秘越來越嚴重。
再比如12歲的曼迪,她髖部疼痛已有9年,活動不靈便,走路姿勢也不正確。然而這只是因為她的護士媽媽覺得她髖關節有問題,并長期帶她求醫。這說明如果父母對孩子偶然的身體不適產生過度的焦慮和過度的重視,就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的身體應該有問題。
這些父母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解讀,卻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焦慮。而孩子感覺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保護,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癥狀。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中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表現出了身體上的癥狀,但是并沒有發現可解釋癥狀的生理疾病。這說明很多時候孩子身體上的問題并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問題。
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孩子就會通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父母的不理解會讓孩子重復某種行為,并讓父母覺得孩子出了問題。然而父母根本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于是孩子會繼續自己的行為。最后雙方都越來越沮喪。
同樣的,如果父母能夠正確理解孩子的焦慮,那一切都會好起來。父母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言語和行為,才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作者布拉夫曼博士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會優先處理孩子的感受。當父母弄清是什么在折磨孩子,并且做出相應的回應時,孩子的癥狀基本都會消失。
三、幫助父母解讀孩子的3個方法
孩子會通過身體來表達自己的無意識幻想,而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語言、圖畫和行為來解讀他們的幻想。
1、提問
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中,很多時候,作者一個提問,孩子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父母很是驚訝。
父母關于孩子問題的理解往往是主觀的,父母的認知、原生家庭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父母對孩子問題行為的解讀。所以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就要直接與孩子對話。
可是由于父母的“權威”意識,再加上孩子不擅表達——父母從未想過孩子會有能力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隱藏”的焦慮,導致父母們習慣通過言語去教導孩子,所以這“對話”往往是單向的。
然而,探尋孩子癥狀背后的潛在意義,擁有開放的心態很重要。
不要忽視聆聽的力量。如果通過提題的方式去理解孩子對于某種具體情況的感受,孩子會覺得對方是愿意聆聽和理解自己的,那他就能試著找到方法去表達他的感受。
2、繪畫
作者在書中多次使用了畫畫的方式讓孩子進行表達。
比如9歲大便失禁的安德魯,他媽媽告訴醫生這是因為安德魯經??吹礁改赋臣?,擔心他們離婚。但通過一幅畫,他們發現了真正的原因所在。
這是兩架交火的戰斗機,底下那架著火了,但駕駛室里并沒有人。
原來安德魯心愛的爺爺去世,父母沒讓他去參加葬禮,而安德魯把火葬和著火聯系在了一起,他可能總是在幻想爺爺葬禮上被火化了一半就逃跑了。雖然看似與便秘無關,但是解開了他的心結之后,便秘的情況也消失了。
所以不要小看孩子的涂鴉,里面往往藏著解讀他們的鑰匙。
3、游戲
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也會透露自己的想法,需要家長細心捕捉。
書中3歲的小保羅,不僅便秘,還會尿床。他的媽媽認為這是自己的再婚給孩子帶來了嚴重的情緒影響。作者注意到他玩火車過山洞游戲時嘴里會發出很大的聲音,還常常用尺子把卡在隧道里的火車推出去。作者看出了保羅是用他的游戲作為一種語言來表達他對排便無意識的焦慮,可惜他的媽媽不能體會這是一種多么寶貴的能力。
很多媽媽都像她一樣,“只能接受孩子用語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焙⒆雍透改傅臏贤ú辉谝粋€層面,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孩子年幼,尚不能清楚表達自己內心所想;第二,父母只接受社會認可的語言和行為,對孩子的幼稚表達置之不理,或者不給予重視,沒有將問題與幼稚的表達聯系起來。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的副標題是“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沖突”。這句話一是指明,孩子不開心的根源是內心有沖突、有困惑,二是表明作者的態度,不是“治病”,不是“指導”,而只是“聊聊”。這對家長來說是個很好的提醒:和孩子的溝通應該是輕松的,但對孩子的觀察應該是細致的。要能看見孩子的病癥,也要能看見病癥之下孩子的內心。家長要看得見孩子,也要讓孩子能看見自己。
標 簽:
- 搜索
-
- 熱門圖片
- 最近更新
- 隨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