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中資源網

當前位置:首頁 > 讀書筆記大全 > 讀后感 / 正文

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 讀后感4500字

admin 2年前(2019-08-06 05:01:33) 讀后感

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

作者:吳曉波

在公元前7世紀到1869年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跨度里,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探尋國家與資本、政府與商人階層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尋找出這些事關當代的問題的答案。作者的寫作表明,在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政府與工商階層的對立、緊張關系,貫穿于兩千余年的帝國時期。兩千余年來,國家機器對商業的控制、干擾及盤剝,是阻礙工商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長達兩千多年的國企業史,歸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本書中,以上問題有的已找到了答案,有的則還在大霧中徘徊。

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 讀后感 第(1)篇

一座古城,一篇游記——兩千年中國企業史。

如果把本浩蕩兩千年的企業史書想象成一個活了兩千年的人,使之成為她的人生經歷,我腦海中不停涌現的是那首陳子昂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如果那個人恰好是個女性,每個朝代就像是她生育的孩子,這些孩子各有各的處世之道和生財之道,而他們一開始就設想威震天下,萬代流芳。卻也逃不過人是從無而來要歸于無的宿命。拋開詩歌作者的創作背景,單純去表達她的這一生,她是個命運多舛的弱女子,也是個榮辱盛衰的強女人。她懦弱過,她強大過。她貧窮過,她富有過。她任性過,她矜持過。她開放過,她保守過。她謙虛過,她自大過……她的左足系著明亮的進步,右足攜著黑色的災難,步步艱辛,步步驚心,邁向那個她根本不知道未來的未來。真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b>

曉波寫到:我不能保證所有的敘述都是歷史“唯一的真相”。所謂的“歷史”,其實都是基于事實的“二次建構”,書寫者在價值觀的支配之下,對事實進行邏輯性的鋪陳和編織。如此坦誠相待,謙虛有度,給我們梳理了這浩浩蕩蕩的兩千年商業史,雖是一段遠去的古史,讀來不覺陳味,反而彌久歷新。能在茫茫書海中偶遇,真是一件美妙事。不管是什么歷史,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尤其是那些平民百姓,為中國這棟高聳入云的大廈添磚加瓦,當然更讓人記住的是它的設計師和管理者。就中國兩千年來在商業上史能讓我們記住的設計師和掌舵者諸如管仲、范蠡(陶朱公)、猗頓、商鞅、桑弘羊、王莽、劉晏(桑弘羊在世)、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王安石、沈萬三、太監劉瑾(歷史50個最富有的人之一)、晉商、徽商、廣東十三行(世界首富伍秉鑒)等。有的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兢兢業業;有的為王天下嘔心瀝血,憂國憂民;有的為自己中飽私囊,盆滿缽滿。不是歷史不健康,是人性可怕的欲望。

為商者,心中若無國家,再多的財富無非是壓在身體上的一土而已。為政者,心中若無人民,再大的權力無非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而已。為學者,若心中無取舍,再多的知識無非是堆在腦海中的垃圾而已。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指尚書)”我們暫且把書名號去掉把書的含義泛化。就是讀一本書全部相信并全盤接收了,還不如沒有那本書。意在要我們學會跳出的作者的思維世界,獨立思考,獨立成文,不要見之信之,更不要見之否之。讀曉波這樣的中國古代商業史我是第一次接觸,可以說沒有批判和查證的元認知,其言也對,其言也錯。但是作為商業史去了解而非研究,學習而非專研,補充而非進階。這樣的樸實史書,這樣謙遜的作者,盡信也無妨,就算有朝一日你發現歷史另有隱情,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拉扯下,終會在你的腦??滔赂畹挠∮?。

我比較認可曉波對商業歷史梳理觀察的歸納,并在他基礎上加工整理,形成對這段商業歷史的學之初體驗:

世界上最大的貪婪,其實是制度的貪婪。制度對權力的貪婪之大,超過任何個人。而這制度莫過于服務于專治制度的一系列制度。對于中國的各朝各代專制者來說,想要維持集權統治,必須在四個方面完成制度建設,包括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會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宏觀經濟制度模式。這四種制度為:

郡縣制度——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在政治上必須保證中央的人事任命權,避免地方割據勢力的滋生;

尊儒制度——封殺“百家爭鳴”的學術傳統,以實現全民在意識形態上的大統一;

科舉制度——通過公平的考試制度,將優秀人才吸納到體制之內,為我所用;

國有專營制度——在經濟上,實行重要資源的國營化壟斷,以控制國計民生。

對于一個專制型政權而言,影響“穩定”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外患,一是內憂??刂魄罢咦羁尚械霓k法是杜絕對外的一切交流,與各國“老死不相往來”;實現后者的辦法,則是讓人民滿足其溫飽,而民間財富維持在均貧的水準上。在中國經濟史上,有兩種植物徹底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一是宋代的水稻,二是明代的棉花。明代治國者分別找到了兩個辦法,那就是,對外,實施閉關鎖國的“大陸孤立主義”;對內,追求“男耕女織”的平鋪型社會模式。

而在中國古代經濟史上,歷朝歷代從來有先開放后閉關的規律,漢唐明清莫不如是。一開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內亂,一內亂就閉關,一閉關就落后,一落后再開放,朝代更迭,軸心不變,循環往復,無休無止。

足足兩千年商業史的發展,為何與西方諸國造成如此大的差別,最終輪到別人提起槍炮轟炸才能讓我們從自高自大的睡夢中清醒?經濟的發展與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環境,意識形態和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有關。大體可以總結為:

從國家層面,兩千余年來,國家機器對商業的控制、干擾及盤剝,是阻礙工商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從社會資本層面,社會資產不是在生產領域積累放大,而是在流通領域內反復地重新分配,技術革命幾無發生的土壤。

從其他層面,大多社會財團和財富代表者都是官商勾結的共同結果,可以說企業史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這時財富的積累必托庇于擁有者與政權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則必然是脆弱的和不對等的。一聲令下,傾家蕩產;一朝更替,重新再來。

在長達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控制了東亞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活動,它將周圍列國都視為“藩屬”,提供了一整套基礎于農耕文明的文化準則和工商規范。當歐洲人進入到這一片領域的時候,他們并沒有特別的優勢,甚至在一開始,僅僅是一些好奇的、充滿了崇敬之心的采購者,中國人也只是把歐洲人視為必須容忍的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入侵者,這與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景象非常不同。這種均衡一直到19世紀的中期才被徹底擊破。

馬嘎爾尼寫道:“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碑敂狄郧в嫷姆瑤е袄侨税愕酿囸I”(卡爾·馬克思語)遠航至此的時候,帝國的決策者仍然無動于衷,他們背過身去,拒絕一切的變化。盡管有種種機會向海外召喚,但中國還是決定轉過身去背對世界。這一傲慢的回頭,讓后來的中華兒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去抬頭??吹酱颂?,無不扼腕嘆息,走到今天如此高度豐富多彩的和平時代,我們雖然遭遇過痛苦曲折,但我們始終在世界發展中蓄勢向前,強勢向好。

從某種意義上,在本書所描述的兩千多年中,到19世紀和20世紀之后,一個單一的北大西洋核心成為變革的發動機,世界其他部分以不同方式做出反應??傮w而言,相對于西方文明,中國的兩千年歷史是一個獨立的事件。

歷史不容今人否認,歷史更不能以今天的視角去改寫。它就是那座古城,我們只能沿著古道,踏尋往事悲歡,回味眾朝起落。在講故事和聽故事的時候,講得更真實,聽得更入耳。

(番外篇——吐槽一下本書:源于歷史的著述居然沒有列參考文獻,不該不該。微信讀書平臺的這本書居然沒有原紙質書的圖片和注釋,不該不該。本想只給四星,但是此書的光芒足以照亮所有的缺陷,還是給五星吧。)

標 簽

聲明:此文信息來源于網絡,登載此文只為提供信息參考,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熱門圖片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科中資源網 豫ICP備19027550號

五月天久久